close

作者:許士軍

 最近坊間出現了一本以「慢活」(In Praise of Slow,2004)為名的中文譯本,而且很快登上暢銷排行榜,這一現象是否反映出,百年來人們講求「加速」的時代已經走到了一個盡頭,突然間發現「快」的反面「慢」,有其本質上的好處和價值?

 譬如說,人們常常批評當前社會,到處充滿著「急功近利」,時時講求「立竿見影」,結果所帶來的,不是問題真正獲得解決,而是表面的和暫時的效果,甚至因此製造了一些新的問題和後遺症;譬如在教育上希望投下一筆錢以為就能讓一所學校攀登上第一流的高峰;在工程上日夜趕工,結果卻帶來不斷發生的工安事件,以及日後倒塌所造成的嚴重傷害,這些都是在過份求「快」的心理下所造成的後果。

 從消極面看,有些事是「急」不來的,能否做好的關鍵在於「慢慢來」;同樣的,從積極面看,「慢慢來」卻可能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品質和樂趣。譬如在烹飪上,有些精美佳肴必須靠「火候」才能燉出美味;有些病痛不能指望藥到病除;有些改變必須日積月累成為習慣,才能成功。不幸的是,人們在求速成和即效的心理下,往往因而犠牲了必須花時間才能得到的成果和享受。

 在這個一切講求「速度」的世界裡,目前似乎「物極必反」的規律已經發生作用,人們開始注意到「慢」的好處,甚至配合這種好處而採取具體行動,甚至調整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本來,人生在世,逃不出「時間」的掌握,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但是反過來,人類也學到如何利用「時間」以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不管是物質上或精神上的目的。在這種對於「時間」的運用上,時間應該是一個對稱的變項,有些時候要「快」,但是有些時候卻要「慢」。在過去漫長的時代潮流中,我們總是朝著「快上加快」的方向奔跑,而遺忘了這世界上還有另一個方向,就是講求「慢」的好處和樂趣。

 這不是沒有理由的,在工業經濟和工業文明的社會條件下,「快」代表產量增加、成本降低以及搶先上市,誰能「快」,就能獲得如此所帶來的利益。但是問題在於,等到大家都快的時候,整體所出現的,卻是生產過剩、利潤消失和一個十分擁擠的同質化市場。在企業經營上,目前人們的思維已經自追求「量」的增多或增快而改為追求「價值」的提升和創造,這時「快」反而可能是負面的因素。

 人們發現,許多價值乃是建立在時間的醞釀和洗鍊過程上,譬如精美的創作以及文化的塑造;許多事物的品味和價值也只有在「慢」的心情和步伐下才能體會和品嚐出來,譬如自然美景、藝術作品以及優質生活。這些在講求「快」的心態下都將無從產生,或即使已經存在的,也會被輕易疏忽過去。

 實際上,「慢」可能代表了一個廣大的天地。即使我們用功利觀點來說,其中可能蘊藏了無限的商機或市場,同時也是一個比較講求品味和格調的市場。這樣說來,追求「慢活」說不定會改變了人們經常垢病的工業文明粗俗的一面,因此進入一個層次更高的生活境界呢!(許士軍/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sty 的頭像
    misty

    misty的部落格

    mis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