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大學》:「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最近與一家企業的現場主管們對話,聚焦於執行力,有位主管問我,他說:「石博士我聽您兩次演講,您都談到因果關係,因果關係跟執行力有什麼關係呢?」
 
我說,這是非常好的問題,我用了上面《大學》中的這段話來回答他,他又問,這裡的涵義是什麼?於是我用了一個故事來解釋。
 
根據紀載釋迦牟尼(Sakyamuni)原是釋迦國的太子,從小生活富裕,直到他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才發現到人世間的苦難,除了貧困之外,人無一倖免的都必須面臨生老病死,他為了尋找解脫的方法,就到深山去拜訪宗教領袖,以及有智慧的長者們,但是都沒有辦法得到答案,只好又回到平地繼續修行。

 有一天,他在菩提樹下坐禪,頓時領悟到,使人脫離種種痛苦,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唯一之道,就是人必須把自己看得透徹,透過體驗與悔悟,不斷的改變與革新,使自己的身心靈獲得平衡與清明。

 有許多人喜歡談輪迴,認為這輩子如果不多行善事,下輩子就無法轉世成人,獲得好的果報。雖然釋迦牟尼談輪迴,但並不認為人應該寄望於無法掌握的未來或來世,而應該活在當下,從中修煉並獲得智慧。

 就像有人憂慮的問釋迦牟尼人死後會如何?會到哪裡去?釋迦牟尼比喻說,就像是你不幸被一支毒箭射中,如果這時候你想的是,這支毒箭是從哪裡射來的?是誰射的?這是什麼毒?在攸關性命的關鍵時刻,你還在擔心與埋怨,就會死去。因為如果想活命,當下自然什麼都不會多想,即立刻採取急救的手段,可能是馬上拔起毒箭,綁住傷口使毒液不擴散,設法取出毒液等,擁有斷臂求生的果斷與勇氣。

 人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死活,也沒有必要憂慮死後的事情,但是人可以掌握當下,讓自己更有意義的活下去。也如同聖經中所說的:「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所以如何把所做的事情變得有意義,把每件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好,過程中不斷透過體驗、學習、改變、創新去享受它,這些都不是為了別人而做,而是為了自己而做,就像為自己在銀行中存款一樣。換句話說,我們能夠掌握的就是「種因」。

 講了這麼多,這時這位主管說,我知道了,就是要我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當下每一件事情,不需要好高騖遠,該得到的、該成就的,自然就會來到,這就是執行力的展現。

 確實,在這個充滿誘惑與機會的世界中,更需要從自我出發,對自己負責,在紮實、穩健中求發展。(馬紹慧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sty 的頭像
    misty

    misty的部落格

    mis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